

嗨!最近朋友小美突然跑來問我:「欸,你常寫財經專欄,知不知道什麼是『做空 意思』啊?我聽隔壁王大哥說,有人靠『做空』在股市大跌的時候還賺錢,這也太神奇了吧?難道跌也能賺錢?」
小美這個問題,其實也點出了許多人對金融市場的疑惑。大家普遍覺得,投資就是「低買高賣」嘛,價格漲了才賺錢。但如果我告訴你,在金融市場裡,價格下跌也能讓你賺得盆滿缽滿,你會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做空」,一個聽起來有點神祕,卻又在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操作。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你看到一輛二手車,現在賣100萬,但你心裡嘀咕著「這車狀況不太好,過幾天肯定要跌價。」這時候,如果有個機制讓你「先借來這輛車賣掉」,拿到100萬,然後等幾天,果然,這輛車跌到80萬了,你再用80萬把它買回來,還給原來的車主。這樣一來一往,你就淨賺了20萬。這就是「做空」最核心的原理:預期未來價格下跌,所以「先賣後買」,賺取中間的價差。跟我們平常「先買後賣」的「做多」剛好反過來。
這個操作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空手套白狼」?其實不然,它可是正規金融市場裡,被許多專業投資人廣泛運用的一種策略,而且用途還很多元呢!它不僅能讓你賭對跌勢賺錢,還能幫你規避掉其他投資的風險,甚至能讓整個市場變得更健康、更透明。不過,這麼聽起來誘人的操作,自然也伴隨著不小的風險,就像是玩疊疊樂,疊得越高,倒下來的時候也摔得越慘。
那麼,究竟哪些資產可以「做空」?做空的實際操作又有哪些眉角?還有,為什麼大家都說「做空」的風險,搞不好比你想像的還要大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拆解「做空 意思」這個概念,從它的定義、操作方式、市場影響,一路聊到它在不同市場的現況與你該注意的風險,讓你從此對這個「反向操作」有更清晰的認識!
### 拆解「做空」的神秘面紗:不只股票,它們也能「賣」!
說到「做空」,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股票。沒錯,股票確實是最常見的做空標的之一。當你判斷某家公司的股價會下跌,你可以向券商借入這家公司的股票,然後在市場上賣掉。等到股價真的跌下來了,你再用較低的價格買回來,把股票還給券商,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利潤。當然,你得支付券商借券的利息和一些費用,而且萬一這家公司發股息,你也要負責支付給股票的實際擁有者。這個過程在金融術語上叫做「證券融券」,你需要提供足夠的保證金給券商,以確保你有能力履約。不過,券商把股票借給你,那股票的投票權自然就歸券商了。

但除了股票,金融市場還有更多有趣的工具可以讓你實現「做空」。
像是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差價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ce, CFD),這東西在零售投資市場裡特別受歡迎。它其實就是一種協議,你跟券商約定一個價格,如果市場價格往你預期的方向變動,你就賺錢;往反方向變動,你就虧錢。重點是,你不需要實際持有任何資產!你可以買入「看跌」的差價合約,來代替真的去借股票賣出。這種方式通常手續費較低,也不用像借股票那樣支付借股利息,對於散戶來說,門檻親民很多。
但「差價合約」可不是萬靈丹,它有自己的「脾氣」。首先,它可能會有「追蹤誤差」,也就是說,它的價格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跟著標的資產走。再來就是「對手方風險」,你賺不賺錢,某種程度上也取決於券商的信用。最重要的是,它通常提供高槓桿,這意味著你只要投入一點點本金,就能操作一筆大資金,潛在獲利很高,但潛在虧損也會被同樣放大好幾倍。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面臨「強制平倉」(也就是俗稱的「斬倉」),你的部位會被券商強制結算,資產可能瞬間歸零。差價合約能做空的種類也很多元,外幣、指數、商品,甚至貴金屬,只要你想得到,通常都能找到對應的差價合約來操作。
還有,你聽過「反向指數型基金」(Inverse Exchange Traded Fund, Inverse ETF)嗎?這可是個很有趣的工具!一般的指數型基金是追蹤某個指數的走勢,指數漲它就漲。但反向指數型基金剛好相反,它的目標是追蹤標的指數的「相反」走勢。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指數跌了1%,反向指數型基金可能就會漲1%(如果是一倍槓桿的話)。這等於是讓專業經理人幫你進行「做空」的操作。它的好處是集中管理、有專家操作、風險相對可控,而且在市場下行時有機會獲得可觀收益。但缺點是投資成本偏高,因為涉及到轉倉成本和管理費。現在市場上甚至有提供一倍、兩倍、三倍槓桿的反向指數型基金,適合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人。
在外匯市場,也有「做空」的身影,這通常與「利差交易」(Carry Trade)有關。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利率很低(例如大家常說的日圓,長期處於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狀態),而另一個國家的貨幣利率很高,投資人就可以「借入」低利率的貨幣,然後把它換成高利率的貨幣去「存起來」。這樣即使匯率沒有太大變動,你也能賺到中間的利息差。這就是一種變相的「做空」低利率貨幣,同時「做多」高利率貨幣。例如借日圓去買澳幣,期望澳幣相對日圓不跌或上漲,同時賺取中間的息差。
另外,期貨與期權(Options)這兩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它們本身就是合約,並非實物資產。所以在這些市場上進行「做空」是很正常的交易行為,不涉及實物資產的借入和歸還。例如,你可以直接賣出股指期貨合約,預期指數會下跌。或者在期權市場,你可以透過借入股票來執行價內的「認沽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或「履約認購期權」(Call Option,看漲期權)來建立空頭部位,這些都是專業投資人常用的策略。
說到這,你會發現「做空」不只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思維:不只在價格上漲時能獲利,在價格下跌時也能找到機會。這讓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變得更加靈活多變。
### 「做空」:市場的清道夫還是風險炸彈?
雖然「做空」聽起來像是在預測市場「走衰」,甚至有點「落井下石」的感覺,但它其實在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被譽為是「市場的清道夫」。
首先,「做空」是市場的「自淨機制」。想像一下,有些上市公司可能財務造假,或者透過一些不透明的手段輸送利益。如果市場上只有「做多」的投資人,大家只顧著往上追,這些問題可能就會被掩蓋。但有了「做空」的存在,那些眼光銳利、善於發現問題的投資者或機構,就會透過做空來揭露這些公司的問題。就像美國知名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一樣,他在20世紀初就曾多次透過做空來從市場的泡沫中獲利,他的操作甚至間接揭露了一些企業的弊端。當這些醜聞被揭露時,股價自然會大幅下跌,這其實是在「懲罰」那些不誠實的公司,讓市場變得更健康透明。用中國知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的觀點來說,做空能讓銀行更重視企業的風險點,有助於控制貸款風險,避免把錢借給那些「虛胖」的公司。
其次,「做空」能增加市場流動性,並促進「價格發現」。當市場允許做多也允許做空,買賣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多頭覺得會漲,空頭覺得會跌,雙方充分博弈,資產的價格就更容易反映出它的真實價值,而不是被單一方向的情緒所主導。這就像拔河比賽,兩邊的力量都拉扯,才能讓繩子保持平衡。有做空機制,就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樣的策略選擇,無論牛市還是熊市,都有獲利的可能性,這當然也能提升市場的活躍度。
更重要的是,「做空」能「制衡單邊交易」,避免金融泡沫無限膨脹,降低「股災」發生的概率。當所有人都瘋狂地湧入某個資產,把價格炒作到遠離其基本面時,就容易形成泡沫。在沒有做空機制的情況下,泡沫可能會不斷膨脹,直到有一天突然破裂,導致市場崩盤。但有了做空,那些認為資產被高估的投資者就會進場賣空,對價格形成壓力,促使它回歸理性。這就像在一個派對上,當大家喝得太開心準備「發酒瘋」時,有一個冷靜的朋友會拉你一把,提醒你「差不多就好,別過頭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做空就像是市場的「刹車系統」,有助於及時糾正過度估值。
不過,就像任何一把雙刃劍,「做空」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和潛在的風險。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理論上無限的虧損」。你可能會想,做多最多就是把投入的本金賠光,股票跌到零就沒了。但「做空」的虧損卻可能「無上限」。假設你做空一隻股價100元的股票,如果它跌到0元,你最多賺100元。但如果它不跌反漲,漲到200元、500元,甚至1000元呢?你必須以更高的價格買回股票來還給券商。股價上漲是沒有上限的,這意味著你的虧損也是沒有上限的。當股價快速上漲,做空者被迫以高價買回股票來平倉,這就會形成「軋空」(Short Squeeze),導致股價進一步飆升,讓做空者損失慘重。這就像是你在賭一輛車會壞掉,但它不只沒壞,還被改裝成跑車,價格翻了好幾倍,你只能用天價把它買回來。
此外,為了追求盈利,少數不道德的空方可能會散布虛假信息,惡意唱衰某家公司,導致其股價非理性下跌,這對上市公司和廣大投資者都是巨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證券交易所,特別是新興市場,對賣空設有嚴格限制甚至不允許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惡意操縱和市場不穩定。
「做多」和「做空」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做多是看漲賺錢,理論上獲利無限(股價可以漲很多倍),最大虧損就是你的本金歸零。做空是看跌賺錢,理論上最大獲利是一倍(股價跌到零),但最大虧損是無限的。而且,股市上漲的趨勢通常比較緩慢但持久,而下跌的趨勢往往是猛烈而短暫的。所以,做空對時機和判斷的要求更高,也更考驗投資人的心臟強度。
### 從中國A股看「做空」機制的發展與挑戰
聊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好奇,我們身邊的金融市場,像是中國大陸股市(A股),它的「做空」機制發展得如何呢?
坦白說,目前中國大陸股市的「做空」機制,相對於歐美等成熟市場來說,還不算非常完善。儘管中國已經推出了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融資是借錢買股票,做多;融券是借股票賣出,做空)這類工具,但現實是,「融券」業務的規模跟「融資」業務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差距非常大。這就意味著市場上的「空頭」力量相對微弱,很難充分發揮做空制衡市場、發現價格的作用。
而且,這些做空工具的門檻普遍很高,例如股指期貨、融資融券通常設有高達5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門檻。對於廣大的中小投資者來說,這個數字無疑是一道天塹,根本無法參與。這也導致在中國股市裡,許多散戶對「做空者」抱持著比較負面的看法,覺得他們是市場的「攪局者」,甚至認為他們「專門害人虧錢」。這種「只准做多,不准做空」的思維,其實不利於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為了讓中國大陸的股市更加成熟,發揮「做空」的正面效益,許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不少建議。例如,可以考慮降低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資金門檻,甚至可以開發一些「迷你型」的股指期貨,讓更多中小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做空」,這樣才能讓市場的多空力量更加平衡。
同時,也需要完善空方虛假陳述的認定辦法,建立起正規、透明的質疑信息披露渠道。這樣一來,如果有人散佈關於上市公司的負面謠言進行惡意做空,就能及時被識別和懲處。相反地,如果空方是基於事實揭露問題,他們的合法權益也能得到保護。畢竟,保護那些勇敢揭露問題的「啄木鳥」,才能讓更多的「病樹」被發現。
此外,拓寬「融券來源」也至關重要。現在券商能借出的股票有限,導致融券的費用較高。如果能允許券商向更多的長線投資機構,甚至是一些願意出借股票的個人投資者借入證券,就能增加市場上的可供做空標的,提升做空效率。最後,還要加強打擊市場操縱的行為,並嚴格規範上市公司的停牌機制,確保市場的公平性,維護所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包括做空方的權益。只有這樣,做空機制才能真正發揮其促進市場公平與效率的作用。
### 想要「做空」?這些心法你得知道!
聽了這麼多,如果你對「做空」動了心,想在未來試試看,那麼有幾點「心法」你一定要牢記在心,因為做空真的不是隨便就能玩的遊戲。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做空」只適用於「大盤處於下跌趨勢通道」的時候。這就像你逆流而上很吃力,順流而下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你在大盤處於橫盤整理(也就是盤整)或者牛市(大盤持續上漲)的時候去「做空」,那就像是逆著水流划船,不僅費力,還可能被水流沖走。在牛市中做空,簡直是把自己的錢往火坑裡推,風險極高。
其次,要掌握好股價的「運行節奏」。對於那些你鎖定要「做空」的標的,最好的時機是趁著股價「反彈」的時候賣出,然後在股價「暴跌」的時候買入來回補。這中間的「寬幅震盪」就是你賺取價差的機會。這要求你對股價的波動節奏有非常敏銳的判斷力。
最後,也要了解不同「商品」的特性。舉例來說,商品期貨(像是原油、黃金、農產品等)跟股票有些不同。它們通常有「生產成本」做支撐,這意味著它們的價格不太可能跌到零。如果價格已經跌到靠近生產成本線附近了,通常就不太適合再去做空了,因為下跌的空間已經很有限,而潛在的上漲風險依然存在。
### 結語:做空,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藝術
總的來說,「做空」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的策略選擇,讓你在市場下跌時也能找到獲利機會。它更是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自淨機制」,有助於揭露企業弊端、制衡市場泡沫、提升流動性,並促進價格的有效發現,最終讓整個市場運作得更健康、更有效率。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做空操作本身就伴隨著「高風險」,尤其是理論上「無限虧損」的可能性,對投資者的市場研判能力、風險控管措施以及對相關金融工具的深入理解,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它不適合新手,也不適合那些資金流動性不高、無法承受巨大波動的投資人。
就像我朋友小美問的,看到別人賺錢很神奇,但神奇背後往往是超乎想像的努力與風險。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沒有一種策略是穩賺不賠的,也沒有一種工具是完美的。無論你是「做多」還是「做空」,都要謹慎為上,務必充分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並在行動前做好萬全的準備。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重要提醒: 投資有賺有賠,任何投資決策都應基於獨立判斷和充分研究。做空由於其高風險特性,尤其不適合資金流動性不高或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在進行任何高風險交易前,務必諮詢專業意見,並仔細閱讀相關風險預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