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你走進一間超夯的餐廳,看到大家都在搶購某樣招牌菜,但你心裡卻默默覺得:「嗯…這道菜可能沒那麼好吃,而且價格也太高了吧?」結果過沒多久,餐廳人氣下滑,那道菜也降價促銷了。這時候,你心裡是不是會冒出一個念頭:「要是能早點知道它會降價,然後在降價前就先『賣』掉它,降價後再『買』回來,那不就賺到了?」恭喜你,這個有點逆向思考的念頭,其實就是金融市場上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策略,我們常聽到的「做空的意思」或「放空」,基本上就是這個原理的放大版。

說到「做空的意思」,這詞聽起來有點玄,尤其對剛接觸金融的朋友來說,可能覺得「買東西怎麼能先賣再買?」這不就跟我們平常「低買高賣」的直覺反過來了嗎?沒錯,它確實是反著來的。想想看,我們投資股票,通常是看好這間公司未來會發展得更好、股價會漲,所以先買進,等漲了再賣出,賺取中間的價差,這叫「做多」或「買進」。但「做空的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先借、先賣、再買回、最後還」。你預期某個東西(可能是股票、商品,甚至是貨幣)價格會下跌,於是你先向別人借來,在現在這個相對高的價格把它賣掉。然後,你等著它真的跌了,再用更低的價格把它買回來,最後把當初借來的東西還給人家,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利潤。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就像你跟朋友借了一件名牌包,你知道它下個月會過季大打折。於是你先把這包包用原價賣給另一個不清楚狀況的朋友,拿到一筆錢。等到下個月包包真的打折了,你用更便宜的價格把它買回來,然後把這個「同款」包包還給原先借你的朋友。這樣一來,你從中間賺到的差價,就是你的「放空」利潤了。當然,金融市場沒那麼簡單,操作上還有很多細節,比如說你需要支付借用期間的利息,而且如果價格不跌反漲,你的損失理論上可是沒有上限的,這點就跟我們平時買股票,最多就是賠光投入的本金很不一樣了,是不是聽起來就刺激很多?

或許你會好奇,為什麼現在我們會特別聊到「做空的意思」呢?因為在全球金融市場風雲變幻的當下,懂得這個策略不只是一種投資方式,更是一種理解市場情緒的視角。你看最近的全球市場,真的有點「一個屋簷下,各自表述」的味道。像是我們寶島臺灣,股市最近可是像搭了火箭一樣,臺灣加權股價指數近期上漲了2.5%,成交量還顯著放大,這背後很大的推手,就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景氣的回溫,訂單能見度都提升了,科技巨擘在人工智慧 (AI) 領域的投資也帶動了相關供應鏈的需求,大家普遍都看好臺灣的出口動能。根據最新預估,臺灣第二季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年增率可能達到3.0%,表現比之前還要亮眼,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也溫和地維持在2.1%左右,就業市場也相當穩健,失業率維持在3.4%的低點。這種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你會「做多」還是「做空」呢?顯然是「做多」的氣氛比較濃烈吧。
但把目光轉向隔壁的香港,情況就沒那麼樂觀了。香港恆生指數近期下跌了1.8%,主要就是被一些大型科技板塊的疲軟表現給拖累的。而且,香港的零售銷售額已經連續第三個月呈現負成長,五月份年減了0.5%,這表示香港的內需市場恢復得還是挺吃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人認為香港的科技股可能還會繼續探底,或者零售業的困境短期內難以翻轉,那他們就可能會考慮使用「做空」的策略,從股價的下跌中獲利。這就是「做空的意思」在不同市場情境下,所能發揮的作用。它不只是看壞,更是市場對於某個資產「可能被高估」的一種反應機制。
當然,大環境的貨幣政策也是影響市場情緒的重要因素。你想想看,全球的「錢水」怎麼流,直接關係到資產的價格。例如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eral Reserve) 最近的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而且暗示今年降息的次數可能會減少,這表示美元的資金成本可能不會像之前預期的那麼快下降。反觀歐洲中央銀行 (European Central Bank) 卻在考慮可能最快在六月就啟動降息週期。這種政策上的分歧,直接影響了全球資金的流向和風險偏好。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資金成本較高,企業的經營壓力就會增加,這也可能促使一些體質較弱的公司成為被「做空」的對象。
不過,對於臺灣中央銀行來說,他們重申會維持利率政策的穩定,密切關注通膨和出口動能,相對比較穩健。而香港金融管理局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則通常會跟著美國聯準會的步調走。至於中國人民銀行,則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適度增加市場流動性。這些央行的動作,就像是控制著全球經濟的閥門,他們開或關、放水或收水,都會在市場上激起漣漪。當市場流動性充足,大家比較敢買;當資金緊縮,大家就比較小心,甚至會考慮「做空」來避險或獲利。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到底誰會去「做空」呢?這聽起來這麼複雜又危險。其實,「做空」的參與者很多元,有大型的對沖基金,他們可能是資訊最靈通、研究最深入的那群人,會針對被高估的股票或體質差的公司下手。也有些是專業的交易員,他們會利用短線的市場波動來進行「做空」操作。甚至有時候,一個壞消息出來,市場情緒突然逆轉,也會有很多人加入「做空」的行列。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期,就有一群眼光獨到的投資者,他們精準地預判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會破裂,透過「做空」相關的金融產品,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回報。當然,那時候的風暴也席捲了整個世界,讓許多人損失慘重,這更凸顯了「做空」的雙面刃特性。
當然,一般散戶投資人如果想嘗試「做空的意思」,可能更多會是在期貨或選擇權市場,透過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達成類似的效果,但本質上都需要對市場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精準的判斷力。例如,國際黃金價格一直維持在每盎司2000美元之上,而布蘭特原油價格則小幅回落至每桶85美元。這些商品市場的波動,也可能成為專業投資者「做空」或「做多」的目標。假設你對原油市場有深入研究,認為它的價格會持續下跌,你就可以考慮在期貨市場「做空」原油,期待賺取差價。
總而言之,「做空的意思」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讓投資者不僅能在牛市(市場上漲)中賺錢,也能在熊市(市場下跌)中找到獲利機會。它反映了市場對資產價值的重新評估,甚至能對一些泡沫化的資產起到警示作用。但請務必記住,它不是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策略。
⚠️ 風險提示: 「做空」的風險遠高於「做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理論上損失可以無限大,因為股價可以一直漲上去,而你的買回價格也將持續墊高。相對地,買股票做多,最慘就是跌到零,損失有限。此外,「做空」還會面臨「軋空」的風險,當大量做空者被迫在股價上漲時回補(買回),反而會進一步推升股價,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巨額虧損。因此,如果你對「做空的意思」有興趣,務必先徹底了解其運作機制、風險,並確保自己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流動性,再考慮是否涉足。對於大多數資金流動性不高或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人來說,建議先從基礎的「做多」投資開始,並將資產配置在穩健的投資標的,會是更安全且合理的選擇。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唯有不斷學習與謹慎評估,才能在這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世界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