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各位未來可能比我還懂賺錢的年輕朋友們!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在財經圈打滾數十載的專欄老筆桿。最近,朋友小美的表弟小華,一個剛上高一的小夥子,跑來問我:「叔叔啊,聽說股市可以賺錢,可是『什麼是股票』啊?是不是只要把錢丟進去,等著變多就好了?」
小華這問題問得好!簡單一句「什麼是股票」,背後學問可大了。如果只是「把錢丟進去」,那股市就不叫「投資」了,叫「賭博」!而且,賭博還得看手氣,投資可不是光靠手氣就能成的。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股票這玩意兒到底是什麼,它又是怎麼一回事,保證用你聽得懂的大白話,把那些拗口的財經專有名詞,變成你飯桌上也能聊的趣事!

你買的不是紙,是當老闆的機會——股票的誕生與真面目
「什麼是股票?」別緊張,這可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天書。簡單來說,股票就是一張紙,一張證明你「擁有某間股份有限公司一部分」的憑證。對,你沒聽錯,當你買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你就成了這家公司的小小股東,跟著公司一起賺錢、一起承擔風險。這感覺是不是有點像你跟幾個朋友合資開飲料店,你出了錢,所以飲料店賺錢有你一份,虧錢當然也得一起扛?股票就是這麼回事,只不過這間「飲料店」通常比你的想像大很多,可能是台積電、蘋果(Apple)或谷歌(Google)那種巨無霸!
追溯歷史,這股票的「祖師爺」可厲害了。在十七世紀,世界上第一張股票就誕生在荷蘭,是由那艘乘風破浪的「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發行的。那時候,大航海時代的生意可不是開玩笑的,一趟出海動輒好幾年,風險又高,沒人敢把所有錢壓在上面。於是,他們就想到了一個妙招:把公司拆成好幾小份,讓大家一起來出錢,賺了錢就分紅,虧了錢也一起認帳。這不就是現代股票的雛形嗎?到了近代,我們華人世界的第一張股票,則是在遙遠的1920年,在上海的「證券物品交易所」誕生。你看,這股票的歷史,比你阿公阿嬤的年紀都還要老呢!
你可能會問,那這張「老闆憑證」到底有什麼好處?嗯,好處可多了!首先,它有個「不可償還性」,意思是說,你把錢拿去買股票了,除非公司倒閉,不然這錢是不會像定存一樣,到期還你的。想拿回錢?那就得在市場上賣掉,這也就是股票的第二個好處:「流通性」——只要有人想買,你就能把手上的股票轉讓出去,非常方便。再來是「收益性」,公司賺錢了,可能會發給你股息(現金),或是再發股票(股票股利),讓你手上持有的股份變多。當然,最誘人的還是「價格波動性」,股票價格每天都在變,低買高賣就能賺到價差,這也是大家最常聽到的「賺錢」方式。別忘了還有「參與性」,雖然你只是小小股東,但你還是有權利參與股東大會,對公司的重大決策說句話,是不是感覺瞬間高大上了許多?最後還有「永久性」,只要公司還在,你手上的股票權利就一直有效,跟著公司一起永續經營。
股市不只一種「股」:從阿嬤的菜籃股到國際巨頭股
你可能聽過什麼A股、H股,或是台灣獨特的上市、上櫃股票,感覺頭都暈了。別擔心,這就像你買水果一樣,有蘋果、香蕉,還有高級進口水果。股票也一樣,只是分類方式更多元罷了。
光是看「在哪裡交易」,股票就有好多種:像是中國大陸的公司,發行給境內投資人用人民幣買的,叫「A股」;如果它又發行了讓外國人用外幣買的,就在境內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叫「B股」。還有一些大陸公司,跑到香港去上市,那叫「H股」。更特別的是「紅籌股」,這些公司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註冊(通常是開曼群島這類地方),然後在香港上市,但它的主要業務或資產卻大多來自中國大陸。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繞口?總之,就是為了資金流通方便而做的區隔。
再拉回我們台灣熟悉的市場,股票可分成「上市股票」、「上櫃股票」和「興櫃股票」。上市股票呢,就是在台灣證券交易所(TWSE)這個「集中市場」交易的,通常都是比較大、比較有名的公司,像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TSMC)、聯發科(MediaTek)這些,就好比菜市場裡最熱門的攤位。而「上櫃股票」則是在櫃檯買賣中心(GreTai Securities Market, GTSM)交易的,這些公司規模可能沒那麼大,但很多都是潛力股,好比巷子口那家排隊名店,雖然規模小,但美味度不輸大餐廳。至於「興櫃股票」呢,就是那些還在「準備中」的公司,它們預計未來要上市或上櫃,現在先在「興櫃市場」試水溫,有點像飲料店在正式開張前,先辦個試喝會一樣。

除了上市地點,股票還有像「優先股」和「普通股」之分。普通股就是我們平常最常見的股票,有投票權,但股息不固定;優先股就厲害了,它通常沒有投票權,但分股息的時候,會比普通股先分,而且股息率通常是固定的,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有特權」?另外,從公司體質來看,還有像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種「價值投資」大師喜歡的「價值型股票」,這種股票通常股價被市場低估了,但公司體質好,像個被灰塵蓋住的鑽石;另一種是「成長型股票」,顧名思義,就是公司正在快速成長、未來潛力無限的股票,雖然現在可能還不賺錢或股價很高,但前景一片光明,像個正在瘋狂長大的孩子。當然,還有大家最愛的「藍籌股」(Blue Chip Stock),也就是所謂的「績優股」,通常是市值超大、業績穩健、股息穩定的老牌公司,就像股市裡的定海神針。
股市裡的武林秘笈:投資策略與分析工具
好,現在你知道股票是什麼,也知道股票有那麼多種了,那接下來怎麼玩呢?這就像學武功一樣,有不同的門派和招式。
首先,最懶人、但也最聰明的武功,叫做「被動投資」。這門派的精髓就是「相信市場」,既然市場上資訊那麼多,普通人很難打敗市場,那不如就「跟著市場走」!怎麼跟?就是去買「指數基金」(Index Fund)或「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ETF 就像一個「股票籃子」,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股票,你買了這個籃子,就等於同時投資了許多家公司,風險自然就分散了。像是投資台灣股市大盤的台灣50 ETF,買了它,就等於投資了台灣前50大公司,是不是很方便?這就像你懶得挑菜,直接買一整包綜合蔬菜包一樣。
第二種武功,就是剛才提過的「價值投資」,這可是股神巴菲特練到爐火純青的絕招。價值投資者就像股市裡的「偵探」,他們會深入研究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包括它的財報(財務報告)、經營團隊、所處產業的前景等等,然後判斷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到底是多少。如果股價比他們算出來的內在價值還要低,他們就會像撿到寶一樣買進,然後耐心等待,直到市場發現這隻「潛力股」的真正價值。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不是試圖在市場裡預測輸贏,我們只是想投資那些我們能理解、而且價值被低估的公司。」這就像你買古董,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它背後的歷史與工藝價值。
第三種武功是「成長性投資」。這派的投資者,眼睛像雷達一樣掃射著那些正在快速成長的公司,他們看重的是企業未來的利潤增長潛力。即使這些公司的本益比(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Ratio,簡單說就是股價是公司一年賺的錢的幾倍)很高,他們也願意花高價買進,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公司的未來會更值錢。這就像投資一家剛起步的科技新創公司,雖然現在可能還在燒錢,但你相信它未來會是下一個谷歌或特斯拉(Tesla)。
還有一種叫「趨勢投資」,這派武功主要靠的是「技術分析」。技術分析師就像股市裡的「偵探」,他們不看公司賺不賺錢,而是透過研究 K 線(K-line chart)、移動平均(Moving Average)、相對強弱指數(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這些圖表和指標,來預測股價未來的走勢。他們相信「歷史會重演」,股價的變化模式是可以被觀察出來的。這就像你觀察天氣預報的雲圖,來判斷明天會不會下雨一樣。不過,技術分析這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人把它當成參考,但也有人覺得它更像一種藝術。
無論你選擇哪種武功,都別忘了「投資組合」這個護身符。這就像你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而不是只放在一個籃子裡。透過買入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股票,甚至投資不同國家的市場,可以有效降低你面對特定風險時的衝擊。股神巴菲特也曾提到分散投資的重要性,雖然他自己的集中持股很成功,但他還是建議一般投資者,特別是新手,多方配置,建議新手可以持有大約20隻股票,讓風險不至於太過集中。
股市裡的跌宕起伏:風險、泡沫與交易的眉眉角角
股市好玩歸好玩,但裡面也充滿了「魔鬼」。最讓投資人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股市泡沫」和「股災」了。股市泡沫就像一顆吹大的氣球,股價跟公司的實際價值脫鉤,被投機情緒一路吹高,高到離譜。當有一天,這顆氣球「砰」的一聲破了,股價急轉直下,那就是「股災」了。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嚇人的股災,像是1990年代深圳的股災,或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都讓無數人血本無歸。所以,永遠要記得,股市有賺有賠,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更重要的是,投資前一定要了解風險!
講到風險,線上交易雖然方便,但也有它的風險。網路斷線、系統當機、交易平台出包,都可能讓你錯失買賣時機,或是造成預期外的損失。另外,像「融資融券」這種槓桿交易,雖然能放大你的獲利,但也能放大你的虧損,一旦市場不如預期,你賠的錢可能比你投入的本金還要多,甚至還會被要求補錢(追繳保證金),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那股票到底怎麼買賣呢?流程其實沒你想像中複雜。首先,你得在證券商開一個股票交易帳戶,這就像辦銀行帳戶一樣。開好戶後,你就可以把錢存進去,然後開始選你中意的股票。選好之後,透過證券商提供的軟體(手機應用程式或電腦軟體),輸入你想買或賣的股票代號、數量、價格,按下「下單」,系統就會自動幫你撮合交易。在台灣,股票交易是以「張」為單位,1張就是1,000股。如果你資金不夠,也可以買「零股」,就是1股到999股,這樣小資族也能輕鬆參與。
賺錢的方式呢?除了前面說的低買高賣賺「價差」,另一個就是「領配息」。當公司賺錢了,可能會把一部分利潤以現金的形式發給你,這叫「除息」;或是用股票的形式發給你,這叫「除權」。不過,領了配息並不代表你就穩賺了,你還得等股價漲回來,把除息或除權造成的股價下跌給「填」回來,才算真正賺到。
當然,交易也是有成本的。最主要的就是「手續費」(佣金),你買賣股票的時候,券商都會收你一筆錢,台灣大概是股價乘以股數乘以0.1425%。另外,賣出的時候還要繳一筆「交易稅」(印花稅),台灣大約是股價乘以股數乘以0.3%。這些費用雖然看起來不多,但積少成多,長期下來也是一筆開銷。還有一個你絕對不想遇到的狀況,叫做「違約交割」,就是你買了股票,但到了約定交割日(通常是交易日後的第二個工作日,T+2),你戶頭裡卻沒錢付清。這樣不僅會損害你的信用,還可能面臨法律責任,千萬別把這個當兒戲!
對了,在台灣股市,你可能常常聽到「三大法人」這個詞。它們是影響股市走向的關鍵角色:第一是「外資」,就是來自台灣以外的國外投資機構,他們動向常常牽動市場神經;第二是「投信」,就是國內的基金公司,他們募集投資人的錢去操盤;第三是「自營商」,則是證券公司用自己的錢去投資。這些大咖的買賣動向,常常是散戶們重要的參考指標。當然,除了這些大戶,影響股價的因素還有很多,像是公司最新公佈的財務報告、整體宏觀經濟狀況(利率升降、通膨高低、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如何),甚至國際上的政治事件(像貿易戰、地區衝突、政策法規變更)都可能讓股市產生劇烈波動。
除了股票,你還有其他選擇——投資的廣闊天地
說了這麼多股票,你可能會覺得「哇,好多眉角啊!」別擔心,投資世界不只有股票,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工具,它們的原理和股票有些相似,但風險和特性又不太一樣。
比如說,「證券投資基金」和「共同基金」,它們其實是一回事,就是把很多人的錢集合起來,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去投資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這就像你找了一個很會買菜的阿姨,你把錢給她,她幫你把菜買齊、煮好,你只管吃就行了。這樣,即使你對股票一竅不通,也能參與到投資中來。
還有「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REITs),這就像買房子的「股票」。你買了 REITs,就等於間接投資了購物中心、辦公大樓、飯店這些大型不動產,可以賺取租金收入和不動產增值的收益,而且不像買房那麼麻煩,不用一次準備一大筆錢,也沒有房客會半夜打電話給你抱怨馬桶堵了。
當然,還有前面提過的「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這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選項。它們通常追蹤某個指數,像是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或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你買了ETF,就等於買了這個指數裡面的所有股票,可以達到很好的分散風險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投資新手會從 ETF 開始入門的原因。
全球的股票市場,那更是五彩繽紛。除了我們熟悉的台灣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HKEx),還有全球最大的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NASDAQ),歐洲有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 LSE),亞洲還有東京證券交易所(Tokyo Stock Exchange, TSE)、上海證券交易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 SSE)等等。每個市場都有它獨特的風貌和代表性的指數,它們就像各地的「天氣預報」,反映著當地經濟的晴雨。
從「什麼是股票」到「我該怎麼辦」?
好啦,聊了這麼多,回到小華最初的問題:「什麼是股票」?希望現在你心裡已經有了個大致的輪廓。股票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也不是什麼穩賺不賠的印鈔機。它是一種投資工具,一種讓你參與企業成長、分享經濟果實的方式。
如果你也像小華一樣,對股票充滿好奇,想踏入這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市場,我會給你幾個忠告:
- 先從了解自己開始: 你有多少錢可以拿來投資?這些錢是短期要用還是長期閒置?你能承受多大的損失?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都不一樣,沒有一套萬靈丹適合所有人。
- 別急著梭哈,先從小錢開始: 就像學游泳,你不會一開始就跳進深水區。可以先從買零股、或是投資 ETF 開始,用小額資金慢慢感受市場的脈動,累積實戰經驗。
- 學習,學習,再學習: 股市是活的,它每天都在變化。多閱讀財經新聞、多看分析報告、多了解公司的基本面,持續學習是你在股市中生存下來的唯一法門。
- 分散風險,別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 這是老生常談,但卻是金玉良言。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押在同一支股票上,即使是再好的公司,也可能遇到黑天鵝事件。
- 保持平常心,情緒是投資大敵: 股市漲漲跌跌很正常,別因為一時的漲跌而大喜大悲,影響你的判斷。保持理性,按照自己的計畫行事。
⚠️ 風險提示: 投資股票永遠有風險,可能造成資金損失,甚至損失超過投資本金。過往的投資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表現。若您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或是對風險承受度較低,在採取任何投資策略前,務必仔細評估自身狀況,並考慮尋求專業財務顧問的意見。記住,投資路上,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
希望今天的這篇,能讓你對「什麼是股票」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祝你在未來的財富之路上,能少走彎路,穩健前行!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