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造市(Market Making)?核心概念與重要性

在快速變動的金融環境中,交易能否順利完成,關鍵在於市場是否「有水」——也就是流動性是否充足。若一個市場缺乏買方或賣方,投資人的委託單可能長期掛單卻無法成交,交易效率大打折扣。這時,「造市」機制便發揮關鍵作用。透過主動提供買賣雙向報價,造市商如同市場的潤滑劑,讓交易流動起來。他們不僅支撐市場運作,也直接影響投資人下單的成交速度與成本。本文將深入探討造市的本質、運作邏輯、在不同市場的實踐方式,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幫助讀者全面掌握這項金融基礎建設的運作脈絡。
造市,指的是由特定機構或個人持續提供某項資產的買入價(Bid)與賣出價(Ask),確保市場隨時有對手方承接交易的行為。執行這項任務的角色,就是「做市商」。他們的存在,就像市場中的常駐買家與賣家,無論行情如何,都願意掛出報價,讓投資人不必苦苦等待成交機會。
造市的核心價值,在於維持市場的「即時性」與「深度」。當投資人想賣出股票或買進加密貨幣時,不必擔心找不到交易對象,因為做市商已經準備好承接。這種持續性的報價機制,不僅縮短成交時間,也有效壓低買賣價差,降低交易摩擦成本,提升整體市場效率。尤其在交易量較少、流動性偏弱的資產類別中,做市商更是維持市場活絡的關鍵角色。
進一步來看,造市的意義遠不止於「有人願意買賣」。它讓價格發現機制更為順暢——當市場參與者能迅速交易,價格便能更快反映真實供需與資訊變動。同時,穩定的流動性也能緩衝突發賣壓或追價行為,避免價格出現不合理跳空或劇烈震盪。可以說,若沒有做市商的參與,許多金融商品的交易將變得困難重重,甚至陷入停滯。
以下幾個概念是理解造市的基礎:
- 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這是買方願意出的最高價與賣方願意接受的最低價之間的差距,也是做市商主要的利潤來源。價差越小,代表市場效率越高。
- 流動性(Liquidity):指一項資產能否快速、大量地買賣,而不導致價格大幅波動。高流動性意味著交易容易、成本低。
- 報價(Quotation):做市商公開掛出的買入與賣出價格,是市場即時供需的重要參考指標。
造市商的運作機制與常見類型

做市商的運作方式,看似簡單,實則高度精密。他們同時掛出買入價與賣出價,前者通常略低於市價,後者略高於市價,中間的價差便是潛在利潤空間。當投資人想賣出資產,做市商便以買入價承接;當投資人想買進,則以賣出價出貨。透過這種「低買高賣」的持續操作,賺取微小但累積可觀的價差收益。
這種模式聽起來風險不高,但實際上做市商必須面對市場瞬息萬變的壓力。他們並非單純等待交易,而是必須精準管理自身持有的部位(庫存),並即時調整報價以因應行情變化。其主要盈利來源包括:
- 買賣價差套利:最直接的獲利方式,透過設定合理的價差,在大量交易中累積穩定收益。
- 庫存管理:做市商手中通常持有一定數量的資產。透過預判市場走勢,他們可以在價格低時增持庫存,價格高時減持,進一步提升整體報酬。但這也伴隨著價格波動風險,因此庫存控管至關重要。
- 交易量返點:許多交易所為了鼓勵做市商提供流動性,會提供手續費折扣或現金返還。這項激勵措施,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成為做市商的重要收入補充。
根據角色與參與方式的不同,市場上的做市商可分為幾類:
- 專業造市商:以提供流動性為核心業務的機構,通常具備強大的資本實力、先進的演算法系統與高頻交易能力,如Jump Trading、Citadel Securities等。
- 交易所指定做市商(Designated Market Maker, DMM):由交易所指派,負責特定證券或商品的流動性維持。他們通常享有某些特權,例如取得更多市場資訊,但也負有更嚴格的造市義務。
- 兼職做市商:部分大型投資銀行或對沖基金,在執行自身投資策略的同時,也順便提供報價服務。他們的造市行為較為被動,但仍對市場流動性有所貢獻。
在策略選擇上,做市商可採取主動或被動模式:
- 主動造市:積極預測市場走勢,主動調整報價策略,甚至在市場下跌時反向承接,試圖從價格波動中獲取額外利潤。這類策略風險較高,但潛在報酬也更豐厚。
- 被動造市:主要維持穩定的買賣價差,等待市場訂單流入,透過高頻交易累積價差收益。此模式風險較低,但對系統速度與穩定性要求極高。
傳統金融市場的造市實務:證券、期貨與權證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造市機制早已根深蒂固,尤其在流動性較低或結構較複雜的市場中,其重要性更為凸顯。不論是股票、債券,或是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做市商都是維持市場正常運作的幕後功臣。
- 證券市場:在股票與債券交易中,做市商透過持續報價,確保中小型股或冷門債券也能有基本的交易流動性。例如在美國那斯達克市場,每檔股票都有指定的做市商負責提供雙向報價,確保交易不中斷。
- 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與選擇權市場因涉及槓桿與複雜定價,交易策略多元,流動性需求更高。做市商在此類市場中,需運用精密的定價模型與對沖策略,管理部位風險,同時提供穩定報價,讓投資人能順利建倉或平倉。
以台灣市場為例,台灣權證造市制度便是一個具體的實踐案例。權證作為連結標的資產的衍生商品,若缺乏流動性,投資人可能買到後無法順利賣出。為解決此問題,台灣證券交易所規定,權證的發行商(多為證券商)必須同時擔任該權證的做市商,並在交易時間內持續提供買賣報價。此外,主管機關也設有明確規範,例如報價價差上限、最小報價數量、委買委賣價格變動幅度等,確保做市品質。做市商的表現還會定期評核,未達標準者可能面臨懲處。這套制度有效提升了權證市場的交易便利性,也保障了投資人權益。
類似的機制也見於其他市場。例如在香港市場,窩輪(即權證)與牛熊證的發行商同樣負有造市義務。這些產品因具備高槓桿特性,交易頻繁,若無穩定流動性,價格容易失真。透過發行商主動造市,不僅維持市場活絡,也強化了價格的合理性與透明度。
加密貨幣市場的造市:挑戰與機遇
相較於傳統金融市場,加密貨幣領域的造市環境更為特殊,充滿不確定性,也蘊藏更多創新可能。由於市場結構尚未完全成熟,做市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關鍵,但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加密市場的獨特性包括:
- 高波動性:數位資產價格可能在幾分鐘內大幅震盪,使得做市商的庫存風險倍增,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重大虧損。
- 24/7 全天候交易:不像傳統市場有固定開收盤時間,加密市場全年無休,對做市商的系統穩定性、風險控管與人力調度都構成極大壓力。
- 流動性碎片化:交易分散在數十個中心化交易所(CEX)與多個去中心化協議(DeFi)之間,導致同一資產在不同平台價格不一,增加了套利與風險管理的複雜度。
在中心化交易所(CEX)中,做市商的運作模式與傳統市場相近,主要透過API連接交易所系統,利用演算法自動掛單、撤單與調整報價。大型做市商通常與交易所簽訂流動性合作協議,換取更低的手續費或更高的交易權限,形成互利關係。
然而,真正顛覆傳統模式的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興起。這裡出現了全新的造市機制——自動化做市商(AMM, Automated Market Maker)。以Uniswap為代表的協議,不再依賴人工做市商,而是透過智能合約與數學公式(如x * y = k)自動設定價格。使用者將兩種代幣存入流動性池,成為流動性提供者(LP),交易者則可隨時從池中兌換資產,並支付手續費給LP。
這種模式打破傳統門檻,讓一般投資者也能參與造市。但同時也帶來新風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當池中兩項資產的價格比例偏離初始狀態時,LP的實際價值可能低於單純持有資產。這是在DeFi環境中特有的風險,需謹慎評估。
儘管風險較高,加密貨幣造市的潛在報酬也更吸引人。跨平台價差、新幣上線初期的高波動,都創造了豐富的套利空間。加上技術門檻雖高,但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吸引許多專業團隊投入,推動整個生態系不斷進化。
造市商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做市雖能帶來穩定收益,但背後的風險不容忽視。一個成功的做市商,必須具備嚴密的風險管理架構,才能在波動市場中生存下來。
- 庫存風險(Inventory Risk):這是最直接的風險。當市場突然反轉,做市商手中持有的資產可能瞬間貶值。例如在比特幣暴跌期間,若做市商持有大量多頭部位,未及時對沖或調整報價,將面臨巨額虧損。
- 資訊不對稱風險(Information Asymmetry Risk):部分交易者可能掌握未公開資訊,或使用高頻策略搶先交易。做市商若未能即時反應,容易成為「被收割」的一方,長期下來影響獲利穩定性。
- 操作風險(Operational Risk):系統延遲、網路中斷、程式錯誤或資安漏洞,都可能導致報價失誤或無法及時撤單。過去曾有做市商因演算法故障,在短時間內造成數百萬美元損失的案例。
- 監管風險(Regulatory Risk):各國對做市業務的規範不一,法規變動可能影響業務模式。例如對高頻交易的限制、流動性提供者的資本要求,或對市場操縱的定義擴大,都可能壓縮做市商的生存空間。
造市演算法策略與工具應用
現代做市已高度依賴技術,人工操作幾乎無法競爭。演算法不僅提升交易效率,更能即時分析市場數據,動態調整策略,成為做市商的核心競爭力。
常見的造市策略從基礎到進階:
- 基礎策略:網格交易(Grid Trading):在預設價格區間內,均勻掛上多組買賣單,形成「網格」。當價格上下波動時,自動觸發成交,並在反向補單,持續賺取價差。適合盤整行情,但在單邊強勢走勢中可能累積虧損。
- 進階策略:統計套利與機器學習:
- 統計套利:利用資產之間的歷史價格關係(如配對交易、協整性)預測短線偏離,並進行逆勢交易。當價差回歸時,便能獲利。
- 機器學習:透過大量歷史資料訓練模型,預測市場波動、訂單流變化,甚至辨識高頻交易者的行為模式。這類模型能發現人類難以察覺的規律,優化報價與庫存決策。
高頻交易(HFT)是現代做市的技術基石。專業做市商通常具備超高速網路、低延遲伺服器與客製化硬體,能在微秒內完成交易決策與執行。這種速度優勢,使他們能在市場變動瞬間調整報價,避免被套利者利用,同時更有效率地捕捉微小價差。
支援這些策略的工具包括:
- 造市專用軟體與交易終端:整合即時行情、風險監控、策略執行與報表分析,提供一站式操作介面。
- API 接口:連接交易所的核心橋樑,讓演算法能自動下單、查詢餘額與接收市場深度資料。
- 數據分析平台:用於處理TB級市場數據,進行策略回測、績效評估與參數優化。
以下表格比較幾種常見造市策略的特性:
策略名稱 | 核心概念 | 優點 | 缺點 |
---|---|---|---|
網格策略 | 在價格區間內設定多組買賣單 | 操作簡單,適用震盪市場 | 單邊行情可能造成較大浮虧 |
套利策略 | 利用不同市場或資產價差套利 | 風險相對較低,收益確定性高 | 機會稍縱即逝,需極高反應速度 |
基於訂單簿深度 | 根據訂單簿的掛單量調整報價 | 能更精準反映市場供需 | 易受虛假掛單干擾 |
機器學習 | 利用AI模型預測市場並優化報價 | 能適應複雜市場,潛力大 | 模型訓練複雜,需大量數據與算力 |
總結:造市的未來展望與對投資者的啟示
造市作為金融市場的基礎功能,其角色正隨著科技演進而不斷深化與轉型。未來,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技術將進一步重塑這項機制的面貌。
在AI驅動下,造市演算法將更趨智能化。機器學習模型能即時分析全球新聞、社群情緒與市場結構變化,預測短線波動與訂單流動向,動態調整報價策略。這不僅提升獲利效率,也能更精準地管理風險,避免在極端行情中陷入被動。
另一方面,區塊鏈與DeFi的發展,正推動造市走向去中心化與民主化。AMM協議持續創新,從最初的恆定乘積模型,到後來的集中流動性設計(如Uniswap V3),大幅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未來,隨著Layer 2擴容方案與跨鏈技術成熟,流動性碎片化問題有望緩解,無常損失的風險也可能透過更優化的數學模型降低。屆時,個人投資者將能更安全、更有效地參與流動性提供,模糊專業做市商與一般使用者的界線。
對一般投資人而言,理解造市機制有助於做出更明智的交易決策。當市場有穩定的做市商參與,代表流動性充足、買賣價差較小,成交成本更低。投資人可優先選擇有良好流動性的交易對,避免在冷門市場中遭遇滑價或無法成交的窘境。同時,也應意識到,在市場劇烈動盪時,做市商可能縮減報價或擴大價差以控制風險,此時交易成本將明顯上升,需謹慎評估進出場時機。
總體而言,造市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隱形支柱,它讓買賣雙方得以順利連結,維持市場的流動與效率。隨著技術不斷突破,造市的模式將持續演化,無論是傳統金融或數位資產領域,這項機制都將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為全球市場注入穩定動能。
造市商(Market Maker)與一般投資者有何不同?
造市商的主要目標是透過提供買賣報價來賺取買賣價差,並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他們通常同時持有買賣雙向訂單,並管理庫存風險。一般投資者則主要透過買入資產後等待價格上漲賣出(或賣出後等待價格下跌買回)來獲利,或從資產本身的分紅、利息中獲利,他們通常是市場的「taker」,而非流動性的「provider」。
造市商如何透過買賣價差來盈利?除了價差,還有其他收益來源嗎?
造市商主要透過設定買入價(Bid)和賣出價(Ask)之間的差額(即買賣價差)來盈利。他們以較低的價格買入,並以較高的價格賣出。除了買賣價差,其他收益來源還包括:
- 交易量返點:許多交易所會為提供流動性的造市商提供手續費返還或折扣。
- 庫存管理收益:透過對資產的精準判斷和管理,從資產價格波動中獲取額外收益。
- 套利機會:利用不同市場或資產之間的價格差異進行套利。
在加密貨幣市場中,自動化造市商(AMM)是如何運作的?與傳統造市有何根本差異?
自動化造市商(AMM)如Uniswap,透過智能合約和流動性池運作。用戶將兩種資產存入池中成為流動性提供者(LP),智能合約根據預設的數學公式(如x*y=k)自動為交易者提供報價。交易者每次交易都會支付手續費,這些費用會分配給LP。
與傳統造市的根本差異在於:
- 去中心化:AMM無需中心化的做市商實體,由智能合約自動執行。
- 被動提供流動性:LP只需將資產存入池中,無需主動管理報價。
- 無常損失:AMM的LP可能面臨無常損失,這是傳統造市中較少見的風險。
造市商的主要風險有哪些?例如庫存風險、監管風險等,以及如何控制這些風險?
造市商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
- 庫存風險: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導致持倉虧損。控制方法:嚴格的風險限額、即時對沖、動態調整報價價差。
- 資訊不對稱風險:被高頻交易者或內幕消息利用。控制方法:優化演算法速度、監控訂單流異常、利用機器學習預測市場。
- 操作風險:系統故障、演算法錯誤。控制方法:冗餘系統、嚴格的測試流程、完善的應急預案。
- 監管風險:法規變化影響業務。控制方法: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合規審查、調整業務模式以符合新規定。
台灣的權證造市制度與一般證券造市有何特殊之處?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台灣權證造市制度的特殊之處在於,權證的發行商(證券商)同時也是其發行權證的造市商,並有明確的監管要求。發行商必須在交易時間內持續提供買賣報價,並遵守特定的報價價差、報價數量等規定。這與一般證券市場中,做市商通常是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不同。
對投資者的影響是正面的:
- 流動性保障:確保權證在任何時候都有買賣報價,投資者不必擔心無法成交。
- 降低交易成本:造市商的競爭和監管要求使得買賣價差得以控制,降低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
- 價格透明:持續的報價有助於價格發現,提高市場透明度。
個人投資者可以成為造市商嗎?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門檻?
傳統金融市場中,成為專業造市商的門檻很高,需要大量的資本、先進的交易技術、強大的風險管理能力以及相關的金融牌照。這通常是大型金融機構才能從事。
然而,在加密貨幣市場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個人投資者可以透過將資產存入自動化造市商(AMM)的流動性池中,成為流動性提供者(LP),這本質上是一種「被動造市」。雖然無需專業技術,但仍需承擔無常損失等風險,且收益需視市場波動和交易量而定。
高頻交易(HFT)與造市之間有什麼關係?兩者如何相互作用?
高頻交易(HFT)與造市密切相關,許多專業造市商本身就是高頻交易公司。HFT利用極快的交易速度和複雜的演算法,在毫秒級別內捕捉微小的價差並執行交易。這種極致的速度使得HFT能夠在市場價格變動時迅速調整報價,並在其他交易者反應過來之前完成交易,從而更有效地執行造市任務。
兩者相互作用:HFT為造市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競爭優勢,而造市則為HFT提供了穩定且持續的盈利模式,同時也為市場貢獻了流動性。
造市對於市場的流動性、效率以及價格發現機制有何影響?
造市對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 流動性:造市商持續提供買賣報價,確保市場始終有足夠的交易深度,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
- 效率:高流動性使得交易更容易且成本更低,減少了買賣價差,提高了市場整體交易效率。
- 價格發現機制:造市商的報價反映了他們對市場價格的判斷,頻繁的交易活動有助於市場更快地吸收新資訊,促使資產價格更真實地反映其內在價值。
選擇加密貨幣造市平台或協議時,應注意哪些事項以避免潛在風險?
在選擇加密貨幣造市平台或協議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合約安全性:對於DeFi協議,應確保智能合約經過審計且無已知漏洞。
- 流動性池深度:選擇有足夠深度以避免滑點過大的流動性池。
- 費用結構:了解交易手續費和流動性提供者的收益分配機制。
- 無常損失風險:評估所選交易對的波動性,以及其可能帶來的無常損失風險。
- 平台聲譽與歷史:選擇有良好聲譽、運營時間較長的平台或協議。
- 監管合規性:若涉及中心化交易所,需了解其所在地的監管情況。
造市策略會受到哪些宏觀經濟因素(如利率、通膨)或市場事件的影響?
造市策略會受到多種宏觀經濟因素和市場事件的影響:
- 利率變化:影響資金成本和資產估值,進而影響造市商的對沖成本和庫存風險。
- 通膨預期:可能導致資產價格波動加劇,增加造市商的庫存風險,但也可能創造更多套利機會。
- 地緣政治事件:突發事件(如戰爭、政治不穩定)會引發市場恐慌,導致流動性枯竭和價格劇烈波動,對造市商構成巨大挑戰。
- 央行政策:貨幣政策調整(如量化寬鬆/緊縮)會影響市場資金供給,進而影響交易量和波動性。
- 企業財報/重大新聞:特定資產相關的重大消息會導致其價格迅速變動,考驗造市商的反應速度和風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