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近走進超市,是不是常覺得:「咦?怎麼什麼都變貴了?」以前買習慣的雞蛋、青菜,或是加油時的油價,都默默地往上漲了一截。這種錢越來越薄的感覺,可不是你的錯覺!它背後藏著一個經濟學上的「魔術數字」,叫做「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 CPI)。這個數字,不只影響你的荷包,更是全球中央銀行,像是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FED)、日本銀行(Bank of Japan, BOJ),甚至是我們台灣的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制定貨幣政策時最重要的「羅盤」!今天,就讓我這個資深財經專欄寫手,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帶你揭開這個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字,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以及那個神祕的「CPI計算公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家庭主婦或煮夫,每天要去市場買菜。如果這個月買一樣的菜、肉、米,花的錢卻比上個月多,你就會感覺到「物價上漲」了。消費者物價指數,就是把這種感受放大到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可以量化的經濟指標。它就像是經濟的「體溫計」,用來衡量我們一般老百姓購買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當這個指數持續上漲,就代表出現了「通貨膨脹」(Inflation);如果它持續下跌,就是「通貨緊縮」(Deflation)。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錢變薄了,東西變貴了」,景氣好的時候常常發生;而通貨緊縮則是「錢變大了,東西變便宜了」,但通常是景氣不佳的訊號。全球許多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把維持大約百分之二的溫和通貨膨脹率作為目標,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經濟成長才是有益的。物價漲太快,就像發燒一樣,可能燒出經濟泡沫,甚至變成惡性通貨膨脹,讓大家手上的錢變成廢紙;但如果物價一直掉,就像感冒一直沒好,可能讓大家不敢消費,企業也不敢投資,經濟就會停滯不前。所以,這個「體溫計」是不是穩定,是中央銀行最關心的事情,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大家荷包的厚薄,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脈動。
那麼,這個重要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到底這個「CPI計算公式」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其實說穿了並不複雜,有點像是在算你家每個月的「生活成本變化」。首先,各國的統計機構,像是台灣的行政院主計總處,會先選定一個「基期年」,就像設定一個基準點。在這個基準點上,他們會建立一個「商品籃子」,裡面裝滿了我們老百姓日常生活會買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從吃的米、油、鹽,穿的衣服鞋子,住的房租水電,到交通、通訊、醫療、教育、娛樂等等,林林總總幾百項。每一項商品或服務,還會依照它在我們日常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賦予不同的「權重」,比如說,大家花在「居住」上的錢可能比花在「看電影」上的錢多,那麼「居住」類的權重就會比較高。這就像你去超市購物,不同商品的價格和你在購物車裡的比重都不一樣。這個「商品籃子」的內容和權重,還會每隔幾年調整一次(像台灣是每五年),以確保它能反映我們最新的消費習慣,是不是很貼心呢?

說到這裡,關鍵的「CPI計算公式」就來了。統計單位會定期派人到實體店鋪、市場,甚至網路電商去調查這些「商品籃子」裡頭每一樣商品的價格。當他們蒐集到當期的價格後,會將這個「比較年度」的商品與服務總成本,跟「基期年」(通常設定物價為一百)的總成本拿來比較。最常見的計算方式是採用「拉氏公式」(Laspeyres Formula),它的概念其實很直觀:就是把當期的「商品籃子」總成本,除以基期年的「商品籃子」總成本,然後再乘以一百。數學公式寫起來大概是這樣:消費者物價指數 = (比較年度商品籃子總成本 ÷ 基期年度商品籃子總成本) × 100。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生活商品籃子」在基期年是花一百元,而今年要花一百零三元才能買到同樣的東西,那麼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就是一百零三,代表物價上漲了百分之三。是不是突然覺得這個看似高深的數字,其實離我們的生活這麼近,就像是在計算你每個月的家庭收支平衡表一樣呢?
不過,消費者物價指數也不是鐵板一塊,它還有不同的「面貌」。我們常聽到的「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就是把所有商品類別都納入計算。但因為有些商品,像是生鮮食品或能源,價格波動特別劇烈,很容易受到天氣、國際情勢等單一事件影響,一下子漲很高,一下子又跌很多,它們的波動常常會掩蓋掉其他商品的真實物價趨勢。所以,為了更精準地觀察物價的「核心」變化,有些國家會發布「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這個「核心」的概念有點像把那些「暴衝」或「暴跌」的品項先拿掉。舉例來說,日本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會排除生鮮食品;而美國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更進一步,會同時排除生鮮食品和能源類別。這也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相同的指標,各國定義上仍有微妙的差異,這就像不同餐廳的「招牌菜」可能用料會有些微不同一樣,懂這些細節,能讓你更精準地掌握市場脈動。
除了消費者物價指數,還有一些相關的指標,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物價情勢。例如,「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 PPI),它衡量的是生產者出售產品或原材料的銷售價格變動。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廠商的出廠價」。通常,如果生產者的成本或出廠價漲了,最終也很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生產者物價指數常被視為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先行指標」,就像是預告片一樣,預示著接下來可能上映的物價大戲。另外,美國聯準會,這個全球金融市場的「老大」,在決定貨幣政策時,除了消費者物價指數,他們更會關注一個叫做「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簡稱 PCE Price Index)的指標。因為它涵蓋的範圍更廣,更能反映整體消費的物價狀況。還有一個「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它衡量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包含消費、投資、政府支出等等)的物價變動,比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範圍還要廣。這些不同的指標,就像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能提供更多元的視角來理解物價的變化。
讓我們把視野放眼全球,看看各個主要經濟體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怎麼影響他們各自的經濟和政策的。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由勞工部勞工統計局發布的,其中「居住」相關的項目,像是「屋主等值租金」,在指數中佔比非常大。還記得二零二二年八月,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飆到百分之八點三,讓當時的通膨壓力大到不行嗎?那時候,聯準會為了抑制這種高物價上漲,可是卯足全力,連續好幾次「升息」,讓大家借錢的成本變高,希望能讓市場上的錢變少,達到降溫的效果。直到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年增率才回到百分之二點七,讓市場稍微鬆了一口氣。這就像是醫師給發高燒的病人打退燒針,希望讓體溫慢慢恢復正常。
而在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是由總務省統計局發布的。過去,日本長期飽受通貨緊縮之苦,即使在二零二二年八月,受俄烏戰爭和日幣貶值影響,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來到百分之二點八,日本銀行仍認為國內需求增長有限,所以他們持續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也就是持續「印錢」或保持「低利率」,希望刺激物價上漲,讓經濟活絡起來。這就像一個長期體溫過低的病人,醫生想方設法要幫他加溫。
回到我們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由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制的,包含七個基本分類,權數每五年會調整一次,確保跟得上時代的消費脈動。你可能不知道,這個數字跟你的薪水也可能有關!依照法規,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累計達到百分之三(含)以上,我們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就有可能重新召開會議,討論調整基本工資。此外,如果你有在繳國民年金,當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五時,國民年金的投保金額也會跟著調整,這是不是讓你對這個數字更有感了呢?
至於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由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他們的指數裡,食品類的權重是最高的,佔了百分之三十二點七。這表示,如果豬肉、蔬菜等食品價格有大波動,就會對中國大陸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產生顯著影響。例如,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就曾因為食品價格上漲,把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推高到百分之六點九。每個國家因為經濟結構和消費習慣不同,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長相」和影響力也會有差異,這也是觀察全球經濟的有趣之處。
了解消費者物價指數和「CPI計算公式」後,這個數字對我們一般消費者、企業和投資人,到底有什麼實際的應用呢?對我們消費者來說,當你看到物價指數在漲,就知道錢的購買力變弱了,可能就要開始調整你的日常消費預算,讓每一分錢花得更精明。在跟老闆談薪水的時候,也可以參考年度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或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搭配實質薪資增長率,來為自己爭取更合理的薪資調整。規劃儲蓄時,也需要把通貨膨脹的預期考慮進去,才能確保你的存款未來還能買到同樣多的東西。在投資決策上,如果預期通膨會持續,你可能會考慮配置一些「抗通膨」的資產,例如黃金、房地產,或是股票中的特定產業,來對抗貨幣貶值。短期投資者則會特別關注每個月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月增率和市場預測,因為這些數據往往會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特別是在外匯和差價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ce, CFD)交易中,匯率常常會因為這個數據的發布而大洗牌。
對於企業來說,消費者物價指數更是制定產品定價策略和進行成本控制的關鍵參考。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食品製造商,當原物料成本因為通膨上漲時,你就得考慮是否要調整產品售價,才能維持利潤,同時也要評估市場的接受度。掌握物價趨勢,也能幫助企業制定更長期的營運策略,例如擴廠、引進新技術等等。
而對投資者而言,消費者物價指數更是判斷市場風向的重要依據。它能幫助你預測各國中央銀行是否會升息或降息,進而影響債券價格、股市表現,甚至是你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配置。當數據公布後,市場情緒常常會瞬間轉變,投資者必須能快速反應,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當然,任何指標都有它的「盲點」。消費者物價指數雖然是衡量物價的總體平均指標,但它可能無法完全反映每個人真實的「體感」差異。畢竟,一個人的消費習慣和商品偏好,會讓物價上漲或下跌的感受很不一樣。舉例來說,如果你很少吃肉,那豬肉價格大漲對你的影響可能就不大。另外,消費者物價指數在計算時,有時候也難以完全考慮到商品的「品質提升」和消費者的「替代行為」。例如,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功能比以前強大許多,即使價格更高,但我們也獲得了更好的體驗。而且,當某些商品漲價時,消費者可能會轉而購買價格相對便宜的替代品。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出的通貨膨脹率,會稍微高估實際情況,大約高估百分之一左右。
所以,下次當你聽到新聞在報導消費者物價指數又漲了多少,或是央行又因為物價壓力而升息時,你就能會心一笑,因為你已經知道這個數字背後代表著什麼,它的「CPI計算公式」是怎麼回事,以及它將如何影響你的荷包和未來的經濟走向。掌握這些財經知識,就像是拿到了一張看懂經濟地圖的藏寶圖。
重要提醒: 財經數據的判讀需要專業知識,市場波動性高,尤其匯率與差價合約交易,槓桿特性可能造成巨大盈虧。投資前務必做好功課,並評估個人風險承受度,切勿盲目跟風。若資金流動性不高,建議先評估自身財務狀況,量力而為,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穩健的財務規劃,才是長期致富的不二法門。